7月5日下午2时,在南通市文艺之家美术馆内,一场别开生面的“板凳沙龙”如期举行。
以现场琳琅满目、正在展出的南通市第六届摄影艺术展入选作品为背景,袁小花、李林等5位“市展”获奖代表,与本次沙龙专门约请的5名摄影评论嘉宾一道,以“从创作到展陈——南通摄影人的影像对话”为主题,展开了面对面的交流探讨,现场气氛热烈,不乏真知灼见。市摄协60余人参加活动。由于大伙根据现场条件,直接坐在板凳上展开交流,因而这场活动被影友们亲切称为“板凳沙龙”。
创作漫谈
袁小花(作品组照《生命的律动》获艺术类典藏奖,与张勇联合摄制的作品《江海梦》获视频类典藏奖):
我拍摄的《生命的律动》组照,将镜头对准了北海道雪原的丹顶鹤、浮冰上傲立的海雕、马赛马拉夕阳下的雄狮、疾驰的猎豹、绚烂的火烈鸟群……我感觉,拍摄这组图片时,每一次快门的释放,都是对生命原始张力最本真的凝视,这也是我将组图取名为“生命的律动”的原因。
而视频《江海梦》,镜头则转向生我养我的启东。这里江海交汇,充满着无限生机,我拍摄到的夕照暮归的老牛、翻飞逐浪的海鸟、湿地觅食的珍稀候鸟、穿行于海底潮汐脉络的赶海渔民……历时6年,我用镜头捕捉到这片土地生生不息的脉动与岁月的灵动。
摄影是长期主义的艺术,靠时间、积累与沉淀。甘于寂寞与孤独,融入自然,方能触发灵感。做时代的记录者,用影像去书写那生生不息的生态史诗。
李林(作品组照《国粹逐梦路》获纪录类典藏奖):
我是一名新南通人,这组记录的是乡村小学京剧传承的影像,前后拍了七八年,总片量超万张。这是一群外来务工子女的孩子,在他们的面容和表情里,有对国粹文化的一种向往。在村镇简陋的教室里,他们努力用稚嫩肩膀,扛起传承文化的重量。这一切让我决定,用镜头为他们留下痕迹,这比获奖更有意义。在创作中,我感觉不由自主地走进他们、融入他们,我摒弃了刻意美化,只捕捉真实:孩子们练功时的汗水与挫败、师徒间的严慈相济、零食慰藉的温暖瞬间……我觉得,孩子们追逐梦想的喜怒哀乐,才是这组作品最珍贵的底色。今后,我会继续沉淀,让影像成为时光的注脚。
翟慧勇(作品《送戏下乡,文化惠民》获纪录类典藏奖):
身边故事,同样精彩。好的纪实摄影,关键在于洞察时代脉动、捕捉情感共鸣,并以精准技艺赋予其视觉生命力。最动人的画卷,往往就在脚踏实地的乡土中。
送戏下乡作为国家长期推进的公共文化工程,核心在于满足人民群众,尤其是乡村地区的精神文化需求。从这一点讲,这个选题做到了紧扣时代、聚焦民生,本身便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情感基础。
创作构图上,我尝试采用航拍视角,高空俯瞰,将表演场地、身着粉色杂技服的核心表演者,以及围坐四周的观众群尽收眼底。女演员空中灵动起舞的优美身姿,占据视觉中心,成为“圆心“。而环绕她的,则是众多的观众,脸庞向中心聚焦。地面散落的红色小凳子,在冬日灰调背景下跳跃而出,渲染出浓浓的喜庆氛围。这样的构图,较好诠释了“文化进万家”的送达感与乡亲共享文化盛宴的凝聚感,一定程度上,也较好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。
汤美玲(作品《何麟强和他的十二生肖彩灯》获艺术类典藏奖):
这幅作品的背后,是我的丈夫何麟强。他钻研灯彩艺术数十年,创作了无数精美作品。我拍摄了有关他的大量照片,最初为留存资料。学习摄影后,便想着用作品的形式来呈现,让更多人感受“非遗”的温度。
十二生肖灯彩是南通代表性的灯彩。作品中的彩灯创作于不同年份,最早的“小花猪”始于2007年,此后每年诞生新的生肖灯彩。我构思用十三幅组图呈现,在构图上,围绕艺人与灯彩布局,将传承人的专注神情与灯彩的多样形态相融合,着力凸显“人”与“艺”的深刻联结。光影上采用柔和暖调,让灯彩的色彩、纹理跃然眼前,传递非遗的温度与质感。在钱伟章老师的指点下,经过多次调整,最终定格此作。
艺术源于生活,贵在坚持与热爱。多拍身边的人和事,也能取得成绩。这是我的收获,谨此与大家共享。
杨展里(作品组照《高考路途的护航人》获纪录类珍藏奖):
选择这个主题拍摄,也许是我对高考有种难舍的情怀。一是因为高考改变了我的人生。1977年恢复高考,让我从一名“知青”走进了大学校门,有了学习和提高的机会。二是想以这种方式对老师们致敬。工作后我曾多年直接参与高考工作,老师们对考务工作严肃认真、一丝不苟;对考生耐心细致、体贴关怀,让我深受感动。
这个组照的创作的过程,也是不断学习和摸索的过程。刚开始拍摄时,只注意把每个环节都拍到,结果重复类似的画面很多,后来注意有重点有选择拍摄。组图,也是从全过程照片的排列,逐步悟到如何讲好一个故事。
这件组照形成历时8年,让我颇有体会。一是要选择自己熟悉并有机会去拍的主题;二是切口要小,不能面面俱到;三是要用摄影语言来叙事。
嘉宾见解
靳新来(南通大学文学院教授、硕士生导师、南通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):
我对这届摄影“市展”总体给予高分,以“生活”、“生命”和“生机”三个关键词进行阐述。作品内容富有“生活”广度:从自然到社会、从人间烟火到生产一线,林林总总,丰富多彩。摄影家怀着感动进行创作,作品富有“生命”温度。作品表现内容和形式各异,但都显示出一种充满“生机”的审美力度,是南通这块文化沃土和经济热土蓬勃生机的艺术反映。
同时,我也认为,部分入展作品也存在一些不足。我认为,摄影家们应当开阔审美视野,将目光更多由生活的中心投向边缘,拓展艺术表现的广度;应该增强社会责任感和问题意识,多为困难群体发声,将生命的光热传递到社会的灰寒一隅;应该强化思想淬炼,深度介入生活,将“艺术扎根人民”落实到实处;应该加强艺术修养,让生命激情绽放出绚烂的艺术之花,让南通摄影焕发“百花齐放春满园”的艺术生机。
陈建华(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、市摄协摄影评论委员会顾问):
本次“市展”首次加入了策展人角色,为展览面貌带来了积极变化。未来可进一步优化布展方式,例如更清晰纪实与艺术类作品的区分,便于观众理解不同的审美标准;在呈现上可依据作品等级、单幅或组照的差异,尝试更灵活的形式,力求突出佳作,避免平均着力。此外,一些作品也存在提升空间,如纪实类作品还可以进一步深化人文观察与独特思考,增加思想深度;艺术类作品可以在创意与想象力上,实现更大突破,避免后期处理的简单化与视觉表达的重复化;观念性的摄影作品,期待未来有更多出现。
本次展览涌现出不少新面孔,值得赞赏。但作为两年一届的“市展”,若能吸引更多的精品力作参与,则能更全面地展现整体创作成果与水平。如何更好调动各方参与的积极性,值得思考。
本次“市展”作品规模可观,但展示空间略显局促,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呈现效果。借鉴外地做法和经验,未来我们要创造条件,为类似的重要展览争取更加适宜的展示空间。
严荣华(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,第25届国展金奖获得者):
参与高水平的摄影展览,其价值远不止于展示作品本身,它更是一次宝贵的学习和提升的契机。我们不仅要锤炼敏锐的观察力和独特的艺术表达,将每一幅参展作品的制作都推向极致,确保经得起专业眼光的审视。建议协会内部可定期组织技术研讨和作品互评,建立更明确的质量标准体系。
南通摄影人要勇于“走出去”,积极参与全国乃至国际性的重要摄影赛事、展览和交流活动。建议有策略地规划年度参展目标,比如重点瞄准几个国内顶级摄影节(如平遥、丽水)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赛事,并主动寻求与外地、外国摄影团体的合作项目,让南通摄影的独特声音,在更广阔的舞台上被听见、被认可。
摄影艺术的生命力,根植于真实的生活。我们的镜头必须贴近百姓日常,浸染他们的喜怒哀乐,敏锐捕捉到那些反映时代脉搏、承载集体记忆的瞬间。作为摄影人,我们要选择特定的社区或群体,进行长期深入的跟踪拍摄,力求深度和持续性。
吴迎晨(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,市摄协技术与创意委员会主任,本届影展策展人):
优秀的摄影作品怎么才能输出成为参赛的照片。我们需要注意哪些问题?摄影师们在选择体裁和题材以后。会花相当多的精力来进行创作,除了拍片之外,还需要进行图片编辑和后期制作,最后才能制作出高品质的照片参加比赛。
输出当中我们要注意哪些问题呢?首先,需要恰如其分的后期制作,这样摄影师的意图,才能得到强化和完善,第二,需要专业的显示器,加上精准的色彩管理,这样才能把影调和色彩控制好,让照片的色彩符合作品的影调需求。第三,需要选择专业的打印服务商,打印服务商一般要具备作品的后期制作和调整的能力,必须拥有专业的打印机和耗材,墨水和相纸要相互匹配。
李亦农(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,市摄协纪实摄影委员会主任,本届影展评委):
南通市摄影艺术展已成功举办六届,成为我市重要品牌,为摄影爱好者提供了展示舞台。本届展览涌现了一批优秀作品。但活动仍有提升空间——
对作者来说,一是要认真研究征稿要求。平时的创作就要紧扣时代、广开思路,深入生活、挖掘题材,确保覆盖面更广。二是要优化组照质量。能用单幅表达的,就尽量不要组图。专题组照需要构思、编排、交流、拍摄和写作,合理运用摄影视觉语言,完成“视觉文章”。三是注重视频规范。要认真理解征稿细则,尽最大可能,使自己的作品在内容、形式、格式标准上符合要求。
对于协会来说,一是要加强宣传动员。可改进征稿方式,先电子文件初评,再按比例纸质终评。二是加强培训提升,多举办讲座活动,普及知识技巧,帮助大家增强审美能力、提升创作水平。三是重视年轻人才培养,为南通摄影储备人才。
近3个小时的持续研讨中,无论是获奖者的收获分享,还是嘉宾们的剖析点评,大家都紧紧围绕一个话题,那就是,如何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,如何才能让作品在展示环节活色生香。“板凳沙龙”所带来的思想碰撞,相信会带来更多的灵感火花,让南通摄影园地更灿烂!
市摄协主席周建江说,今天的摄影沙龙,大家冒着38摄氏度的高温来到现场,这份对于摄影的情怀和热情,着实令人感动。进门大汗淋漓,研讨酣畅淋漓,活动既有影友广泛参与的广度,同时又有评论“大咖”深度参与的高度。对于大家分享的优秀创作经验和专家们提出的意见建议,协会将在认真梳理的基础上,做好吸纳工作,推动工作提升。
市摄协名誉主席顾华参加活动。活动由市摄协副主席兼秘书长毛伟主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