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月12日,孙雨舟长篇小说《八棵榉》研讨会在南通文艺之家报告厅举办。江苏省作协副主席、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汪政,市文联党组书记、主席张华,市文联党组成员狄永明出席研讨会。
长篇小说《八棵榉》由团结出版社出版,作者孙雨舟以东里西里,方言俚语,家长里短地讲述了一群海边长大的年轻人,从受党的启蒙教育开始,一步步成为社会中坚力量,以正能量推动社会进步的故事。全书分上中下三个篇章,约57万字。小说以细密纷呈的意象与人事、敏感充沛的想象力与感受力,书写了长三角北翼大东地带的生命群像及其披荆斩棘的生命力。
汪政充分肯定了研讨会召开的意义。认为此举不仅是对基层写作、地方写作的一次肯定与鼓励,更是南通市文联厚植文学土壤、拓宽文学人口的一种正面导向与引领。
汪政认为,孙雨舟的写作从革命年代的经济工作层面,为当下的革命题材、红色题材写作开创了新的写作思路。不仅打开了我党红色经济新的一页,对当下的反腐倡廉教育也具有启发意义。小说使用通东方言写成,方言既承载着一个地区的文化记忆,又是文化多样性的具体表现,此书也可以作为本地教育、文化部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、民俗文化教育的读本和范本。
市评协主席靳新来表示,《八棵榉》展示出作者家乡的风土人情画卷,笔之所至,一往情深,有声有色,堪称一幅大东地区世俗人情的巨型风土画卷。
市作协副主席毛雨森认为,小说内容深厚,将通东的地方风俗与革命历史用文学的方式表达出来,在此基础上塑造了一批鲜明的人物群像,是近年来南通长篇小说创作史上的一个重要收获。
孙雨舟笔下的故事和他本人一样,夹杂着浓浓的“通东口音”。“我深信,‘先是民族的,然后才是世界的’。所以在创作时,有意识地使用了方言字词。”恁(nèn)、寣(hū)……当一个个生僻字出现在书中,身为外乡人的读者或许感到晦涩难懂,但作为同乡人一定倍感亲切。市楹联学会副会长曹璟如激动地表示:“我是地地道道的通东人,看这部小说,我感觉非常亲切。可以说,《八棵榉》是通东地区第一部用通东方言写出的革命史。”
研讨会上,专家学者对小说的方言写作、历史呈现、美学意义等进行了分析和解读。“小说的‘及物性’非常明显,叙述建立在大量具体逼真的器物及生活细节上,故事坚实可信。”南通大学文学院教授刘成才解读道。在南通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秦香丽看来,“孙雨舟将方言作为小说语言的根基,不仅赋予了方言地方感,而且赋予了其历史感。小说用方言建构了一部地方史和革命宣传史,同时作为一种有机的叙述元素,方言在此中完成了对经典宏大叙事的解构。”
“写法带有明清小说白描的意味,在密集的对话中展开人物形象和场景细节描写,为通东地区民俗学研究提供了鲜活的资料。”市作协副主席朱一卉表示。
李建东、张同铸、梁天明、钱雪冰、周蓉、陆秀云、胡斌、万冲、范军等与会专家也对该作品的方言叙事、篇幅设置、人物形象等提出了建议与意见。黄李新、叶卫东等来自作者家乡的读者也畅谈了自己的阅读感受。
本次研讨会由南通市文联主办,南通市作协、南通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承办。市作协主席储成剑主持研讨会。